高压氧脑复苏编织危重症病人救治网,让昏迷病人促醒成为可能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16:22:08
来源:天佑医院

我国把每年9月命名为“脑健康月”,将9月16日定为“脑健康日”,旨在引导大家关注脑健康。为此,我们走进上海天佑医院,探寻危重症脑病患者救治和昏迷病人促醒的奥秘:多学科联合编织的危重症救治和昏迷病人促醒网,正在让“唤醒生命”成为可能。

在上海天佑医院神经内一科病区里,来自福建的小艾(化名)已准备出院,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病房,她与医生、护士和病友们热情地打招呼。谁能想到,几个月前她还是一位昏迷病人。

今年5月,36岁的小艾因意外坠楼造成脑损伤,陷入昏迷,紧急送当地医院抢救,进行了“颅内血肿清除术+颅骨去骨瓣减压术”治疗。虽然手术顺利,但小艾在术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,直到6月19日,当家人将她送到上海天佑医院时,她不仅意识完全丧失,气管切开,还有严重的肺部感染,仅依靠鼻饲管维持着生命。

神经内科接诊后,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。神经内科、中医科、康复医学科和高压氧科会诊后,为她“定制”方案: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,进行高压氧治疗和中医康复治疗。

“脑损伤患者应尽早接受高压氧治疗。”高压氧治疗科戴钰副主任医师会诊时,建议尽快行高压氧治疗,还为小艾启动“脑复苏绿色通道”,并于当天就为她进行了第一次高压氧治疗。

“她醒了!她能和我们用眼神交流了!”第一次进舱治疗过程中,陪小艾进舱的两个姐姐就传来好消息:小艾睁开了眼睛!这一消息让整个医护团队为之振奋,家属更是感到“意外”惊喜,大家都看到了小艾康复的希望。

“小艾能较快成功促醒,得益于多学科联合治疗和高压氧的早期介入。”神经内一科主任黄树其介绍,在后期的治疗中,医护人员一边为她做高压氧治疗,一边药物治疗,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给予营养支持,她的状态一天天好转。

事实正如此,小艾从入院时昏迷不醒到睁开眼睛,用眼神交流,再到轻微地活动手指,从完全依赖鼻饲到恢复自主进食,每天都能看到她在进步。到8月初,小艾已经能够下地行走,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,并顺利出院,每一个进步和康复都是多学科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小艾是天佑医院成功促醒190多位病人中的一员。高压氧脑复苏学科带头人刘青乐教授介绍,天佑医院高压氧脑复苏自2021年6月开科到今年9月初,高压氧治疗已突破10万人次,其中,带呼吸机患者3672人次,气管切开患者23450人次,已成功促醒196人。

以高压氧危重症治疗和脑血管病治疗为核心的“脑复苏平台”已成为天佑医院核心特色技术的示范和样板。神经内(外)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康复医学科、医学影像科、超声科及营养科等多个学科,在危重症患者抢救、促醒和康复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62岁的闻大爷也是脑复苏平台最近成功救治并促醒的幸运者之一。今年5月,闻大爷遭遇车祸,造成重度颅脑损伤。在就近医院抢救后虽脱离生命危险,却丧失意识,转入上海天佑医院时,闻大爷除术后遗留的认知障碍外,还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、房颤等多种并发症。鉴于这一复杂情况,天佑医院迅速组建由高压氧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心血管内科、康复医学科及中医科等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。

高压氧脑复苏医护们在为其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同时,加强抗感染和心脏保护治疗。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团队对闻大爷24小时监护,实行气管镜下吸痰、翻身拍背、气道保护、雾化及湿化等护理;康复医学科团队全程介入,开展肢体功能锻炼与神经刺激疗法;中医科通过针灸理疗及中药调理;营养科配合做好营养支持等。在多学科协力合作下,闻大爷成功恢复意识,两个月后就可以下地行走。

“爸爸能再次站起来对着我微笑,这是我这几个月来日夜期盼的事情。”闻大爷的女儿高兴地说着。

据主治医师刘加康介绍:闻大爷于8月初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,精神状态也一天比一天好。8月中旬,闻大爷顺利出院。出院时,他已能在家人搀扶下短时间行走,并通过手势与人交流。

上海天佑医院高压氧、神经内(外)科、神经重症监护、康复医学科、医学影像科、超声科及营养科、中医科等多学科联合模式(MDT),形成了国内为数不多的“大型氧舱+重症监护+昏迷促醒+智能康复”为一体的“中心”化平台,为危重症患者抢救、促醒和康复打通了“生命通道”。上海天佑医院多学科联合编织的无缝救治网,让危重症病人抢救和昏迷病人促醒成为可能。这种模式已让数以百计的昏迷病人成功促醒,《中国新闻网》《新浪网》等媒体以“唤醒昏迷病人的希望之光:上海天佑医院脑复苏创新引领危重症救治新突破”为题深度报道。
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