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日申城,阳光正好。座落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的天佑医院格外温暖。五病区走廊里,一位少年在父亲的搀扶下行走,在妈妈的鼓励和夸奖中,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......
谁会想到,40多天前,这位少年还处于深度昏迷中,能醒过来就是父母最大的愿望。如今,他不仅醒了,还站起来、走起来了,并能与父母、医护人员沟通交流。
原来,两个月前,17岁的少年小王同学在学校爬楼时突发呼吸和心跳骤停。老师立即对他进行心肺复苏,并拨打120将其紧急送往医院救治。经过抢救,小王同学恢复了自主心跳。然而,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,尽管医生们进行一系列对症支持治疗,小王仍然处于昏迷状态。

“孩子当时神志不清,虽然能够睁开眼睛,但是无法对外界呼唤做出反应。其他医院的医生曾告诉过我们,如果不能尽快促醒,将可能成为植物人。孩子的大好人生才刚刚开始,哪怕有一线希望,我们也要尝试。”孩子父亲王先生回忆起过往的就医经历时说:“我们家就在天佑医院附近,早就知道这家医院高压氧脑复苏在昏迷病人促醒方面很厉害。几经辗转,我们来到了天佑医院。”
12月15日,小王入住天佑医院高压氧脑复苏重症监护病房。据主管医生王振亚介绍,小王入院时情况很不乐观,神志不清,查体时根本无法配合,并且伴有高热抽搐症状,身上还插满气管、胃管、尿管等各种治疗管。
在高压氧脑复苏刘青乐教授的指导下,医生对小王进行了营养神经、改善脑代谢,以及高压氧综合治疗。同时,邀请中医科、康复科会诊,进行床旁康复、针灸、理疗等康复治疗和训练,护理团队加强气道护理及翻身、拍背、吸痰等肺部护理,防止肺部感染。
让人惊喜的是,一周后,小王同学对医生和父母的呼唤有了回应。此后,他的恢复情况一天比一天好。12月19日气管套管换成了金属管,训练呼吸和堵管顺利;12月31日成功拔出气管金属管,迎接2025年新年。随后,各种管道逐一拔出,人也越来越清醒了。
“来了之后真是一天一个变化。”王先生感慨道。“还记得第一天入院,他是躺着进来的。现在神志清楚,可以正常饮食,正常和我们交流,走起路来也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。孩子能恢复这样好,是我们一开始不敢想象的。”
说起小王同学能得到这么好的恢复,不仅有家长的不放弃、专家团队的科学促醒手段,还有医护人员的用心呵护。住院这段时间,刘青乐教授及其团队每天多次为小王同学查房和床旁诊断。起初,病情时有反复,刘青乐教授及其团队密切关注各项生理指标变化,及时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。
有阵子,小王烦躁不安,医护人员耐心呵护,解除了他的陌生感和不适感。在治疗过程中,他们不断鼓励小王,发现每一点进步都会及时给予夸赞,增加了他对医护们的信任和治疗的信心。这些都让孩子父母看在眼里,感动在心里。
“在大多数人眼里,医生往往都是严肃的形象,但在这里,他们却很随和亲切。医生们对待我们就像对待亲人一样,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的疑问。护理人员也非常细心,详细告知我们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。”父亲王先生说,在天佑医院,看到了医护人员最温暖的一面。
“谢谢刘教授,谢谢王医生,谢谢高压氧脑复苏医生护士们,是你们让我可以重新恢复正常生活。”刘青乐教授带领团队来查房时,小王同学微笑着向医生们表达了感激之情。
据刘青乐教授介绍,小王同学目前状态很好,正在医疗团队和康复团队的指导下作康复训练,不久就可以回家,大家都期待着他能尽快重返校园。